一、越王勾践,一个卑鄙的小人,残暴的君王,为何却还被我们学习了两千多年?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争夺权力与地位,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勾践是越国的君主,在一场吴国与越国的战争中,越国战败了。越王勾践沦为俘虏。勾践心甘情愿的做着一个俘虏会做的事情。吴王为了羞辱他,让他做马奴给自己牵马和当垫脚的东西,品尝自己的大便。
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春秋时期,争权夺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规矩。打个比方,就是国与国之间有战争的时候,无论谁输谁赢,结果如何,赢的那一方不得直接杀掉另一方的君主,不得在另一方危难的时候落井下石。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手之间必须相互尊重。这是当时春秋时期大家都维护着的道德底线。
可是勾践并没有遵守这个规矩。所谓愿赌服输,无规矩不成方圆,勾践却在俘虏时期暗暗的计划着对吴国的复仇。并且,在此次之前的吴越大战中,勾践残忍的命令自己的死士们冲向最前面自杀或攻击敌人。吴军尚未作出应急对策就被打败了。后来,新的吴王夫差继位,几年后的又一次吴越大战,越王战败。
越王在上一次的大战中不顾吴国危难还杀了许多吴国的重要人物,夫差是越王的手下心软放了的,所以越王利用这一点成功让夫差没有杀他。一边假装后悔自己以前犯下的错,一边又暗暗盘算着复仇。终于在后来的吴国粮食出现危机之时,越王使用了许多手段将吴国击垮了。
虽然他是一个卑鄙的小人,但是他忍辱负重为国家卧薪尝胆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越王勾践被吴王俘虏,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把西施献给吴王,西施是个女间谍,最后勾践养精蓄锐,又复了国,他的隐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越王勾践我们学习的是他不放弃和卧薪尝胆这种美好的品质,这种坚信自己能够逆天改命的决心,而不是学习他的残暴。
在一个强权的时代,对秦国来说越王确实是一个小人,对于被秦国征伐的国家来说,勾践是一个忍辱负重的英雄。
二、古代打仗,为什么不杀信使 杀了的后果是什么,原来是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杀信使杀了的后果是什么,原来是这个原因古代两军在交战过程中,双方要有互相协商的代表传达信息。这是历代战争的规则。“使”即“使者”。不斩“使者”是从古至今的战争法规。任何交战方都得遵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这种事情一般发生得很少。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像东汉末年,赤壁大战时的曹操,斩杀了吴国的信使;东周春秋末年,吴越大战时,勾践杀了吴国的信使;还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打南京之前,杀了朱允文派来的信使。
靖难之役
所以斩来使一般有以下几点:
1.有可能和强横的敌人作协商,可敌人不识抬举,非要开战。如明朝时期平定四川都掌蛮,都掌蛮倚仗巴蜀天堑为祸,蜀王派人招安,而都掌蛮不识教化斩了来使。
2.表示暴怒,也就是所说的没有回旋的余地,表明决心。
3.彰显国威,以示自己的强大,比如叛军,或者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之类的。
作为使者,他来敌营的目的只有两个:要么招降敌人,要么投降敌人。可是不管怎么样,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尽量减少伤亡,以最小代价达成意愿。
你想想看,动嘴能解决的事儿,何必动刀枪呢?
如果斩了呢?那就那就是没得谈了。
来使
仔细想想就知道,斩了来使就等于跟对方表明了态度:这事儿没得商量,少废话,战场上用刀枪说话。
信使是古代交流的必要条件,如果杀了信使,就没人再派信使去你军中,到时候后果可想而知
杀了就是不遵守规则 反正也不用遵守
三、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第一次吴越战争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
四、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打的仗叫什么?
总体上叫做吴越争霸,但具体来说分好几个阶段,首先是姑苏之战,吴王阖庐兵败。第二也是姑苏之战,吴王夫差在同一个地方击败了勾践,围困他在会稽,第三个是笠泽之战,是在勾践回国七年卧薪尝胆之后对吴的一次偷袭,最后是在夫椒,勾践最终灭了吴国。
五、伐吴大战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是关羽死,荆州失,经过陆逊火烧联营,结果刘备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