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土著文化有哪些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二者融贯,构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湖南省现有地段贺方戏曲19种,艺术表演团体近100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湖南花鼓戏。花鼓戏《老表轶事》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在国家级精品剧目评选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上演。
相关说明
湘方言(也叫湘语)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包括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益阳、娄底等,2010年统计约为4500万人口。湘语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握宏派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洲等大中城市。
西南官话在湖南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和湘西的大部分地区和湘南的郴州市区和部分城镇绝迹,西南官话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在湘西北、湘西一带影响很广泛,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汉语方言,是湖广地区(湖南湖北)的第一大方言。
湖南的土族文化主要是先楚和楚国的文化,具有中国上文化的样式和纹饰,又有湖南土著文化的特点
湖南地区完全归入楚国的版图,成为楚国的一部分和楚国重要的南疆。湖南进入楚国时代。在楚国时代,湖南各民族居民,原始氏族制度逐步解体,并在中原和楚国文化影响之下,开始越过奴隶社会直接跨入了封建化的历史进程。铁器的使用第二章先楚和楚国时代湖南文化和推广,使湖南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获得发展,文化日益兴盛。特别是战国后期和楚都郢失陷后,大批楚贵族和士族的徙入,更促进了湖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繁荣。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辗转沅湘间0余年,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楚文化和中华文明宝库誉瞎的极其珍贵的遗产,深远地影响了湖南文学和湖湘文化的发展。湖南地区出土的楚帛书、帛画,早已驰名中外;湖南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铸铁器和第一柄钢剑。在楚国辖下的数百年间,湖南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楚文化,对后来的湖湘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湖南境内原土著“蛮越”民族,地域虽日趋缩小,但其民族文化仍获得了发展,成为后来湖南文化发展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湖南的商代文化遗址,一般均出土有大量石制工具,诸如各种类型的石斧、石锛、石刀、石锄,以及石凿、石铲等等。这说明湖南各族居民在商代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仍然以石器为主。但石器大多磨制甚精,并出现不少新的器型,如弧背穿孔石刀、马鞍形石刀、有肩穿孔宽刃石锄等。商代中期以后的遗址出土了一些小件铜制工具,特别是铜斧,宁乡黄材出土的铜中就贮有224件。此困扰外,益阳、华容、邵阳等地也有铜斧出土。石器制作的进步和青铜工具的出现和使用,无疑促进了湖南地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各商代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锄、石铲、铜斧等均属农业生产工具,说明商代的湖南各族居民的经济生活仍以“刀耕火种”和锄耕农业为主。石斧、铜斧以及各种类的石刀,主要是用于砍伐山林,然后放火烧荒。它们的大量出土,表明商代湖南的丘陵和山区,“刀耕火种”是普遍的一种耕作汪虚旦方式。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湖南已推广水稻的种植。商代湖南各地,特别是洞庭湖区和湘中平原,无疑仍主要种植水稻。但也种植小米(即粟),特别是丘陵山地较多。宁乡黄材寨子山出土的“大禾”人面方鼎,即反映铸鼎的那一年,“禾”(即小米)获得了大丰收。此鼎很可能就是用于祭祀天地、庆贺小米大丰收的。安仁何古山遗址上层出土的铜牌,以谷粒形为纹饰,反映了小米生产的发展及其在山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多以牲畜为饰,反映了牲畜饲养业的发展。如1938年出土的宁乡四羊方尊,其腹部以四只羊的前半身为饰,羊头上双角盘曲,颌下有须,喉下有肉髯,神态安详形象逼真。从弯角看,似为绵羊。从有须髯看,又似山羊,但无论属何羊种,均系家羊。又如长沙跳马涧出土的两羊尊,是以两只前半身羊,背负一圆尊头角弯曲,颌下无须。此外湖南出土的商代铜器中,还有不少用羊首作装饰。以羊为饰的盛行,说明湖南地区商代已饲养着大量羊群。1977年于衡阳市包家台子出土的牛尊,整体为一水牛形象
湖南土族文化有“蛮濮和“越“巴各拿李族,以少数民族遗存的塌段土著巫傩文化遗产和秦汉以后本土文化融入中原文化形成的消衫迟
湖南有着多种兆空敏节日风俗在此交织。例如每年的春季,2~3月的期间,岳阳就会举办观鸟旅游节,在这一天,鸟类学家们分别从世界各地赶过来,目的就是参族枝加亏首这一年一度的观鸟盛宴。
湖南土著文化有很多比如说有包装或者做年糕对等的活动都是有一些文化气息
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湖南炎陵县 我最快
三、湖南有什么样的民间风俗
花灯戏 花灯戏是湖南的一种民间小戏剧种。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 湘西花灯戏,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 湘西花灯戏初步形成,并首先出现在今凤凰、麻阳一带,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常德汉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给花灯一定的影响,于是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其它剧种的剧目改编为花灯戏演唱,如《香莲闯宫》、《山伯访友》等。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同。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融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剧剧种曲牌于一炉而综合发展。 平江的花灯戏原名“灯戏”,外地也有称之为“平江花鼓戏”的,是湘北花灯的代表。湘北花灯戏的特征:一是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二是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三是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花灯戏,即平江花灯戏。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大多与花鼓戏相同。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剧目方面,几种花灯戏也各有特点。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涌现出了《划线》、《十月花》、《张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优秀的剧目,参加省、地级会演。湘北湘西花灯戏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几年里,湖南花灯戏又有了许多的发展。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传统剧目,湖南 为湖南花灯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