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音乐>详情

马头琴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来源: 网络 发布于:2023-08-28 16:21

一、马头琴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马头琴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

琴头、琴杆多用一整块色木、花梨木、红木或松木制作。弦槽后开,多有槽盖,两侧横置两个弦轴(左右各一)。

弦轴又称把子,采用黄杨木或琴杆木料制作。张两条马尾弦,两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长马尾合成,两端用细丝弦结住,上端缠于弦轴,下端系于琴底的尾柱上。

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弓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

二、二胡跟马头琴的声音为什么分别那么大?

马头琴的声音厚重,音量较弱,听觉上有苍凉之感,音箱大,弦粗,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
二胡的声音柔美抒情,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基本构造为琴筒、琴皮、琴杆、琴轴、琴弦、琴弓、千斤、琴码、琴托、制音垫。

马头琴和二胡有很大的不同:演奏方法不同,马头琴的演奏有点类似大提琴的演奏,弓子是独立于琴体的,按弦运弓都不同于二胡。 音色出来也就风格迥异了。

三、马头琴c调把位及指法?

把位一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一把就攥住的那个位置

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是指从最上面的食指到最下面的小指之间的这部分称做一个把位,按传统把位的习惯说法,从上到下的把位依次为上把、中把、下把、次下把和最下把。在拉奏中,一般把第三把以下的 叫做下把位

换把的一般情况是:食指换到小指的位置(上把换下把)或小指换到食指的位置(下把换上把)。

四、马头琴是用什么马做的?

马头琴跟马头没关系,马头琴的木料是色木,枫木,也叫五角枫,不管是再好的马头琴,她的主要木料是色木。但色木分很多种,常用的马头琴木料有四种:

南方普通色木,东北普通色木及东北花色木。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 空灵鼓:我国民族器乐之一
    一、空灵鼓百科? 空灵鼓 空灵鼓是我国民族器乐之一,是汇集哲学、宗教、文化、艺术,融合现代工艺技术、声音理论和创新设计于一体的乐器,该乐器起源于中国古代西周乐器编钟
  • 古筝的介绍?
    一、古筝的介绍? 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
  •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哪个民族或那个地区的歌曲?
    一、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哪个民族或那个地区的歌曲? 《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歌写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1979年由词作家、诗人倪维德先生作词,同年7月由施光南作曲。泰族的很多
  • 二胡属于哪种乐器?
    拉弦乐器 大多为两弦。 少数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 二胡又名胡琴或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成,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历史悠久,流行普遍并具有代表性的拉弦乐,早在唐朝,其
  • 中国民族乐器大全名称及图片
    一、中国民族乐器大全名称及图片 中国古代十大民族乐器: 1、琵琶: 这个有着“弹拨乐器之王”美称的墓志拨弦类弦鸣乐器,音箱呈半梨形,通常是四弦琵琶,最早利用的是丝线,现
  • 关于56个民族之佤族的具体介绍有哪些?
    佤族人口为351974人。佤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及其周围山区。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有巴饶克、佤和阿佤3个方言。佤族原来没有文字,1957年设计创制
  • 请问芦笙来自西域吗?来自西域的民族乐器有哪些?
    一、请问芦笙来自西域吗?来自西域的民族乐器有哪些? 芦笙不是来自西域。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发源于中原,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为竽。 来自西
  • 古琴艺术·诸城派
    诸城琴派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诸城市 山东省诸城市既是诸城琴派的故乡,又是中国古琴的发源地之一。诸城派古琴艺术又称琅琊派古琴,形成于19世纪中叶,经几代琴家的探索发展
  • 新疆的乐器?
    新疆的吹奏乐器 有乃依、唢呐、卡尔奈衣、巴拉曼、布尔格(布喔)、库略来、等拥有多种不同的划分。 新疆弦乐器有都塔尔、热瓦甫、弹布尔、潘吉塔尔、迪里塔尔、卡龙、扬琴等
  • 古典乐器有哪些,中国古典十大乐器
    在古代,聆听声音是一种绝美的享受,而创造声音,成为了古人探索发现的乐趣,继而发明了各种乐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最具代表的中国古典十大乐器: 中国古典十大乐器 1、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非物质文化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