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音乐>详情

摊簧(杭州摊簧、绍兴摊簧)

来源: 网络 发布于:2023-03-16 13:57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绍兴市

摊簧(杭州摊簧、绍兴摊簧)

摊簧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杭州及周边的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流传于杭州的名为“杭州摊簧”,简称“杭摊”,又称“安康”;而流传于绍兴的则名为“绍兴摊簧”,又名“绍兴鹦哥戏”。

摊簧表演时分行当说唱,往往以五人为一班,自奏自唱,生拉胡琴,旦弹琵琶,净弹三弦,末击鼓,丑打板。也有7至11人为一班的,随着演唱人员的增多,可在班中加入筝、笙、箫、笛、扬琴等乐器。摊簧演唱前先以《四合如意》、《二六》、《行街》等合奏曲静场,称为“和音”。正式演唱时先唱开篇,后唱正书。摊簧唱词句式整齐,文辞典雅,讲究声韵格律。其唱腔包括基本调、曲牌和民间小曲三类,基本调是“杭摊”主要演唱的曲调,有男女宫之分,所使用的板式包括平板、快板、流水板等;曲牌主要有《点绛唇》、《端正好》、《风入松》、《急三抢》等;民间小曲则有《四喜调》、《采茶调》、《杨柳青》、《游魂调》等。摊簧中无打击乐器,伴奏乐器主要是鼓、板和弦乐器。

摊簧(杭州摊簧、绍兴摊簧)

摊簧的传统曲目共有120折(段),分“前摊”与“后摊”两类。“前摊”的人物念白除丑角外均用中州韵,唱词以七言的上下句式为主,“落调”不用一上一下的“凤点头”。其曲目多系从昆曲移植而来,如《白兔记》之《产子》、《送子》、《出猎》、《回猎》等,曲词较原昆曲词句为通俗,但仍是比较文雅的书面语。词句讲究“二五”、“四三”的平仄格律,除两句唱词的末字要求上仄下平外,还要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前摊”在唱法上讲究“使嘴劲,准四声,吐字真,拖腔轻,语调准,重感情”,气息运用上则讲究“透、偷、煞、吹、关、收”等。相比之下,“后摊”显得较为市井化,其曲目均属单本生活故事,如《卖草囤》、《荡湖船》、《磨房串戏》、《草庵相会》、《瞎子捉奸》等,唱词用方言演唱,基本调七言上下句仍为“二五”、“四三”句式。丑角演唱《快板》、《流水板》时则常用“起、叠、落”式的唱词。与“前摊”不同,“后摊”念道白时采用的是生活化的杭州、绍兴等地方言。

在流传过程中,摊簧音乐为杭剧、绍剧所吸收,其曲牌及基本唱腔有些至今仍在传承,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文化研究价值。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 空灵鼓:我国民族器乐之一
    一、空灵鼓百科? 空灵鼓 空灵鼓是我国民族器乐之一,是汇集哲学、宗教、文化、艺术,融合现代工艺技术、声音理论和创新设计于一体的乐器,该乐器起源于中国古代西周乐器编钟
  • 中国民族乐器大全名称及图片
    一、中国民族乐器大全名称及图片 中国古代十大民族乐器: 1、琵琶: 这个有着“弹拨乐器之王”美称的墓志拨弦类弦鸣乐器,音箱呈半梨形,通常是四弦琵琶,最早利用的是丝线,现
  • 古琴艺术·诸城派
    诸城琴派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诸城市 山东省诸城市既是诸城琴派的故乡,又是中国古琴的发源地之一。诸城派古琴艺术又称琅琊派古琴,形成于19世纪中叶,经几代琴家的探索发展
  • 古典乐器有哪些,中国古典十大乐器
    在古代,聆听声音是一种绝美的享受,而创造声音,成为了古人探索发现的乐趣,继而发明了各种乐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最具代表的中国古典十大乐器: 中国古典十大乐器 1、
  • 中国十大民族音乐 中国十大经典的民歌 好听的民歌有哪些
    中国十大民族音乐:《茉莉花》、《紫竹调》、《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康定情歌》、《敖包相会》、《天涯歌女》、《蝴蝶泉边》、《草原之夜》、《花儿为什
  •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众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庙、观的庙
  • 吹打(广西八音)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 广西八音,又称桂南八音,是中国民间器乐的一个乐种,因使用鼓、锣、钹、笛、箫、弦、琴、人声等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八音,主要流布于南
  • 古琴艺术·虞山琴派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等,是一种平置弹弦乐器。古琴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且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除独奏外还
  • 盘索里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铁岭市 盘索里是朝鲜族的说唱音乐,产生于18世纪。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是江湖艺人根据某种戏剧所创造的,另一种则认为是来源于萨满教仪
  • 摊簧(杭州摊簧、绍兴摊簧)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绍兴市 摊簧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杭州及周边的绍兴、嘉兴、湖州等地。流传于杭州的名为杭州摊簧,简称杭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非物质文化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