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学>详情

汉字的变化

来源: 网络 发布于:2023-10-19 01:35:59

一、汉字的变化

甲骨文- 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二、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以及他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比喻做“天下第一行书”,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张旭,草圣,《古诗四帖》,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怀素,《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

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书法峭拔奋张,《祭侄文稿》,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柳公权,《金刚经刻石》,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

三、文字是怎么来的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表达情意的工具,中国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文字,这种说法,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与证明,所以,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了。 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用来表达情意、帮助记忆的工具,大致是表情、结绳与语言。但是,人类复杂精密的思想,绝不是表情及结绳所能全部表达,而语言也有时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制作。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者,长相非常奇特,他的眉骨隆起,眉下却有四只眼睛,每只眼都炯炯有神,目光直射前方,他可以画出许多的图形符号,各种的图形符号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义,他聚精会神、认真的绘制,忘情的工作直到深夜,忽然天崩地裂般的轰隆巨响,天空哗啦哗啦的下起大雨,但是落下的不是水滴,却是一颗颗的小米,四面八方满是天地鬼神的哭号之声¨¨。 他就是仓颉,也就是传说中的「文字神」。《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描写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类的智能将会因为有了「文字」而突飞猛进,这使得一向掌控人类的鬼神也为之惊惧不已,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奇景。 后来,中国人普遍敬畏文字,乃至于写着字的纸张不敢随意毁坏、丢弃,进而读书识字的士大夫也受到社会大众的敬重。在古代,官府中许多管理文书的官吏,每至秋季就集体祭祀仓颉,尊之为「文字神」,其渊源也就是仓颉传说,这也就是后人说初造文字的是仓颉之由来。 但是,文字的体系庞大,造字也绝不是一时一地一人就能完成的。史书上说,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发源时代,仓颉则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其实,早在仓颉以前,各部落就已经有了许多表意的符号,但不相一致,仓颉加以统一与整理,因此,人们就把初造文字的功劳加在他头上了。 中国文字虽已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经不可得见。迄今为止,已知流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根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在夏朝就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在出土的青铜器物中,有很多在其上铸刻了文字,因为周朝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又因为这类文字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又叫「钟鼎文」。 籀文,又称大篆,专家学者大都认为是战国晚期的秦国文字。籀文笔道匀称,字体整齐,也说明了它是官定的标准文字。 「篆」本是大篆、小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作大篆,故后世则用「篆文」专指小篆。战国未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丞相李斯主持了这一工作。他废除了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籀文进行简省删改,同时也吸收民间的字体加以规范,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了。 整齐又长方形的小篆,结构是由均匀圆转的线条所组成,写起来并不方便。因此,民间很快的又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它破坏了小篆的端庄工整,把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据说这种新字体在下层小官吏、差役(皂隶)、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文字学所指的「草书」,是一种特定的字体,它是民间从隶书发端萌芽的。在西汉初期用隶书书写的帛书和简牍中,可以看到有些字已经有连笔书写的现象,到西汉晚期,就出现了具有后世草书风格的字体。进入东汉以后,这些在民间流行的草书,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草书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就是所谓的「狂草」,把汉字的形体简省得太过分了,而且还带有随意性,一般人难以辩认,因此逐渐失去了实用的价值,只能做为一种书法艺术品供人欣赏。 楷书,也是直接脱胎于隶书,它把隶书的扁形改为方形,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而言。楷书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迁,到隋唐之际才基本成熟。做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作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代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和美观,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得让人不易看懂,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写得端正一点,就叫「行楷」;如果向草书靠拢,写得放纵一点,就叫「行草」。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更是备受后人珍藏宝爱的艺术精品。 在诸多的书体中,行书变化最多,写法最不一致,但是也最容易辨认,书写便利而活泼多姿,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艺术形式的多重展现,因此,直到现在仍然是最流行与应用最广的字体。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表达情意的工具,中国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文字,这种说法,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与证明,所以,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了。 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用来表达情意、帮助记忆的工具,大致是表情、结绳与语言。但是,人类复杂精密的思想,绝不是表情及结绳所能全部表达,而语言也有时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制作。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者,长相非常奇特,他的眉骨隆起,眉下却有四只眼睛,每只眼都炯炯有神,目光直射前方,他可以画出许多的图形符号,各种的图形符号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义,他聚精会神、认真的绘制,忘情的工作直到深夜,忽然天崩地裂般的轰隆巨响,天空哗啦哗啦的下起大雨,但是落下的不是水滴,却是一颗颗的小米,四面八方满是天地鬼神的哭号之声¨¨。 他就是仓颉,也就是传说中的「文字神」。《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描写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类的智能将会因为有了「文字」而突飞猛进,这使得一向掌控人类的鬼神也为之惊惧不已,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奇景。 后来,中国人普遍敬畏文字,乃至于写着字的纸张不敢随意毁坏、丢弃,进而读书识字的士大夫也受到社会大众的敬重。在古代,官府中许多管理文书的官吏,每至秋季就集体祭祀仓颉,尊之为「文字神」,其渊源也就是仓颉传说,这也就是后人说初造文字的是仓颉之由来。 但是,文字的体系庞大,造字也绝不是一时一地一人就能完成的。史书上说,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发源时代,仓颉则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其实,早在仓颉以前,各部落就已经有了许多表意的符号,但不相一致,仓颉加以统一与整理,因此,人们就把初造文字的功劳加在他头上了。 中国文字虽已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经不可得见。迄今为止,已知流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根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在夏朝就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在出土的青铜器物中,有很多在其上铸刻了文字,因为周朝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又因为这类文字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又叫「钟鼎文」。 籀文,又称大篆,专家学者大都认为是战国晚期的秦国文字。籀文笔道匀称,字体整齐,也说明了它是官定的标准文字。 「篆」本是大篆、小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作大篆,故后世则用「篆文」专指小篆。战国未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丞相李斯主持了这一工作。他废除了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籀文进行简省删改,同时也吸收民间的字体加以规范,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了。 整齐又长方形的小篆,结构是由均匀圆转的线条所组成,写起来并不方便。因此,民间很快的又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它破坏了小篆的端庄工整,把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据说这种新字体在下层小官吏、差役(皂隶)、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文字学所指的「草书」,是一种特定的字体,它是民间从隶书发端萌芽的。在西汉初期用隶书书写的帛书和简牍中,可以看到有些字已经有连笔书写的现象,到西汉晚期,就出现了具有后世草书风格的字体。进入东汉以后,这些在民间流行的草书,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草书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就是所谓的「狂草」,把汉字的形体简省得太过分了,而且还带有随意性,一般人难以辩认,因此逐渐失去了实用的价值,只能做为一种书法艺术品供人欣赏。 楷书,也是直接脱胎于隶书,它把隶书的扁形改为方形,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而言。楷书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迁,到隋唐之际才基本成熟。做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作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代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和美观,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得让人不易看懂,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写得端正一点,就叫「行楷」;如果向草书靠拢,写得放纵一点,就叫「行草」。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更是备受后人珍藏宝爱的艺术精品。 在诸多的书体中,行书变化最多,写法最不一致,但是也最容易辨认,书写便利而活泼多姿,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艺术形式的多重展现,因此,直到现在仍然是最流行与应用最广的字体。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 豫剧的代表曲目有什么?
    据1956年统计,传统古装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配》、《梵王宫》、《三上轿》、《黄鹤楼》、《三拂袖》、《涤耻血》、《桃花庵》、《对花枪》、《天地配》、《铡美
  •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乐府双璧”是指哪两部作品
    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乐府双璧”是指哪两部作品。   “乐府双璧” 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
  • 冰心奶奶有哪些作品?
    冰心一生的文学作品很多,但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影响最大,主要代表作有:《超人》、《闲情》、《繁星·春水》、《往事》、《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桔灯》
  • 川剧最出名的作品有那些
    川剧最出名的作品有:《花田写扇》、《白蛇传》、《柳荫记》、《御河桥》、《燕燕》、《红梅赠君家》、《王熙凤》、《夫妻桥》、《江姐》《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红
  • 钱钟书的主要代表作有什么?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共四篇《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 长篇小说《百合心》没有完成. 其他《管锥编》《谈艺录》都是学术类的著作. 《写在人生边上》
  •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我觉得他的精神核心就是降薪降薪,这个心就是公益之心,就是我们要对待这个东西,你要做到自己的要有责任心,要有信心,要有信心,要有一个对这个东西的心,就是我们其实有说
  • 曹文轩有哪些作品?
    一、曹文轩的作品: 1、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2、长篇小说:
  • 形声字的演变过程50字如祭?
    一、形声字的演变过程50字如祭?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
  • 不属于戏曲文场乐器是什么?
    打击乐器不属于戏曲乐队中的文场乐器 管弦乐部分称为文场,打击乐部分称为武场。传统文场乐器大致有二胡、板胡、杨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南弦、笛子、笙、海笛(小唢呐)等
  • 成语“人自为战”是什么意思?典故出自何处?
    人自为战的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人自为战的意思 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人自为战的故事 楚汉相争时,汉大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非物质文化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