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学>详情

书法创作的常见形式有什么?

来源: 网络 发布于:2023-10-18 12:08:53

书法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书法作品的形式有条幅、横幅、楹联、中堂、斗方、三开、条屏、扇面、匾额、册页、手卷等。下面仅就这些常见书法作品形式做一简单介绍。 一、条幅 条幅是竖式悬挂的长条式作品,因为它的形状呈条状,故而称其为条幅。条幅的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纵向对裁。根据书写内容文字的多少,可居中写成一行,也可写成两行或三行。书写内容一般为对联、格言、警句和诗词等。书写条幅时应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联和穿插映带,以及行与行之间的彼此呼应,同时处理好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外起行。落款文字的上下部分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印与款一般需间隔一字以上,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观夫悬针埀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秃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落款又分为单款与双款两种形式,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受赠者的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二、横幅 横幅又称横披,是横式悬挂的长条形作品。尺幅为整张宣纸纵向对开,故此又称为对开。通常有四尺对开、六尺对开、八尺对开等。现代人的居室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特点是高度低面积大。横幅这种作品形式很适合居家的装饰布置。横幅的字数,最少为两个字,多则可为长篇。横幅的书写内容与条幅相同,落款应另起一行。 三、楹联 楹联,又称对联、对子或楹帖。楹联,这种类型的书法作品通常多被翻刻制成匾置于门框或明柱上,故而称其为楹联。又因为这一书法作品的内容是对仗的,是成对出现的,故而又称其对联或对子。 楹联分为上下两联,右边的为上联,左边的为下联。楹联的幅式可与条幅等同,也可大于或小于条幅。楹联的书写内容要求较为严格,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对仗,同字不重复出现。除专拟的联句外,一般多选诗词中的对仗句、对偶句。对偶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也有少到三字一联,多到数十字、上百字一联的。律诗则分为五言、七言两种,律诗中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最为多见。五言、七言的对联,在书写时,上下联应单行居中竖写。十字以上的对偶句,则宜写成双行或多行,如果字数超过一行所限需要变行,则书写顺序为:上联从右向左转行,下联则从左向右转行,这种形式在楹联中称之为龙门对。 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和单款两种。上下款,上款写在上联右边,下款写在下联左边。上款一般写诗句的作者、篇名等内容,下款则写书者的姓名、号,以及书写地点、时间等内容。若是赠送作品,上联需写明受赠者的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若是应别人请求书写,上联则写请求者的名或号,外加上“嘱书”等字样。单款一般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款的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的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四、中堂 中堂是竖式悬挂的长方形作品。因为这类书法作品通常是被置于庭堂正中位置,故而称其为中堂。中堂的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诗词,或福、禄、寿、喜等祥瑞字。创作时,要把握作品整体布局,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做到主次有别,相映生辉。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也可另起一行或数行,款的底端一般不应与正文平齐。 五、斗方 斗方的幅式为正方形,因为作品的幅式形状似斗,故名斗方。斗方的用纸通常是四尺整张宣纸对裁两份,即二尺长、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这种幅式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的书写内容很宽泛,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字数可以只写一个字,也可以是多字写成四至六行。如果为多行,布局时应注意上下左右字的大小、开合、呼应及变化等。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款的底端不应与正文平齐。也可在正文后面另起一行或两行,落款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间隔一字以上。 六、三开 顾名思义,三开就是将整张宣纸分为三份裁开。若是四尺纸分三份裁开,称其为四尺三开;若是六尺纸分三份裁开,则称其为六尺三开。以此类推。 三开是一种幅式要求不甚严格的尺幅形式,选用这种幅式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悬挂空间的特殊性,一般是居室空间较小或所悬挂处的面积较小。三开的书写内容也很宽泛,但字数一般不是很多,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数个字或一句话。 七、条屏 条屏是条幅的组合应用形式,通常均为偶数组合。如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等。由于这种形式很像屏风,故此得名。条屏的书写内容一般是诗组、长诗或长篇。条屏可以单屏落款,也可以整组只落一个款。条屏的形式和内容均丰富多彩。明清时期有“画对”,就是将两幅大小相等的绘画条屏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两边挂书法条屏,或中间悬挂中堂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八、扇面 扇面这一作品形式源于折扇。它的幅式就是一把扇子的扇面形状,尺幅的大小不定,极为灵活,字数多少不定,书体多选行书、草书,书写内容多为活泼欢快一类。 扇面的形状是上宽下窄,这样一来,折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特殊的幅式要求书写的内容、形式必须与之相应。常见的书写形式有三种:一是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排开。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二是书写字数较少时,如二至四字,则呈扇形状由右向左横排。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三是奇数行整行书写,偶数行下半行空写,形成长短行错落的分布,这样就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二、三字为宜。落款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 九、匾额 匾额是横幅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应用一般是将书作内容刻于木板之上制作成匾,悬挂于庭门之上。匾额字数一般少则为两个字,多则为五个字。字幅较大,以显醒目。匾额的内容或是针对建筑物而言,或是针对建筑物的主人而言,多为品评、赞誉之语。 十、册页 册页又称册叶,叶册,按书册形式书写装裱,然后对折。册页可以左右翻阅,也可以上下翻阅,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裱成上下翻阅的称为“推篷式”,裱成左右翻阅的称为“蝴蝶式”,裱成通折连成一体的称为“经折式”(经摺式),较小的竖条称为“折子”,也有裱成单片的,称为“散装”。 册页一般均取偶数,少则四开、八开,多则十二、十六、二十四开等。页数再多可分为两册,每本册页的前后各加素白副页(又称护页),两开或四开,收叠时成一部书状,这样无论是欣赏、携带还是保藏,都比较方便。有的册页,装裱用衬很讲究,裱装后封面和封底均为硬壳板面,更讲究的还有外镶边框,上下加檀木、楠木做为封面和封底。 十一、手卷 手卷是横幅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它的尺幅较长,不便悬挂,故而制成横轴,观赏时可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起来收藏。手卷一般为竖高近尺,长则无限,所以又称为长卷。因为这一作品形式,每次观赏都需动手,又因为它是随手展卷的形式,故名手卷。古人携带时,因其轻便,可纳于袖中,故又称其为袖卷。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 豫剧的代表曲目有什么?
    据1956年统计,传统古装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配》、《梵王宫》、《三上轿》、《黄鹤楼》、《三拂袖》、《涤耻血》、《桃花庵》、《对花枪》、《天地配》、《铡美
  •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乐府双璧”是指哪两部作品
    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乐府双璧”是指哪两部作品。   “乐府双璧” 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
  • 冰心奶奶有哪些作品?
    冰心一生的文学作品很多,但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影响最大,主要代表作有:《超人》、《闲情》、《繁星·春水》、《往事》、《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桔灯》
  • 川剧最出名的作品有那些
    川剧最出名的作品有:《花田写扇》、《白蛇传》、《柳荫记》、《御河桥》、《燕燕》、《红梅赠君家》、《王熙凤》、《夫妻桥》、《江姐》《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红
  • 钱钟书的主要代表作有什么?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共四篇《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 长篇小说《百合心》没有完成. 其他《管锥编》《谈艺录》都是学术类的著作. 《写在人生边上》
  •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我觉得他的精神核心就是降薪降薪,这个心就是公益之心,就是我们要对待这个东西,你要做到自己的要有责任心,要有信心,要有信心,要有一个对这个东西的心,就是我们其实有说
  • 曹文轩有哪些作品?
    一、曹文轩的作品: 1、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2、长篇小说:
  • 形声字的演变过程50字如祭?
    一、形声字的演变过程50字如祭?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
  • 不属于戏曲文场乐器是什么?
    打击乐器不属于戏曲乐队中的文场乐器 管弦乐部分称为文场,打击乐部分称为武场。传统文场乐器大致有二胡、板胡、杨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南弦、笛子、笙、海笛(小唢呐)等
  • 成语“人自为战”是什么意思?典故出自何处?
    人自为战的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人自为战的意思 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人自为战的故事 楚汉相争时,汉大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非物质文化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