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学>详情

如何解释“爱屋及乌”?爱屋及乌的故事

来源: 网络 发布于:2023-09-18 05:57:45

【爱屋及乌的成语出处】

成语爱屋及乌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爱屋及乌的成语释义】

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爱屋及乌的故事】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

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就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异母弟姬爽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

大军在孟津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

为此,他曾同姜尚等商议。姜尚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如何?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也不行。

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了。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 豫剧的代表曲目有什么?
    据1956年统计,传统古装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配》、《梵王宫》、《三上轿》、《黄鹤楼》、《三拂袖》、《涤耻血》、《桃花庵》、《对花枪》、《天地配》、《铡美
  •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乐府双璧”是指哪两部作品
    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乐府双璧”是指哪两部作品。   “乐府双璧” 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
  • 冰心奶奶有哪些作品?
    冰心一生的文学作品很多,但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影响最大,主要代表作有:《超人》、《闲情》、《繁星·春水》、《往事》、《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桔灯》
  • 川剧最出名的作品有那些
    川剧最出名的作品有:《花田写扇》、《白蛇传》、《柳荫记》、《御河桥》、《燕燕》、《红梅赠君家》、《王熙凤》、《夫妻桥》、《江姐》《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红
  • 钱钟书的主要代表作有什么?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共四篇《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 长篇小说《百合心》没有完成. 其他《管锥编》《谈艺录》都是学术类的著作. 《写在人生边上》
  •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我觉得他的精神核心就是降薪降薪,这个心就是公益之心,就是我们要对待这个东西,你要做到自己的要有责任心,要有信心,要有信心,要有一个对这个东西的心,就是我们其实有说
  • 曹文轩有哪些作品?
    一、曹文轩的作品: 1、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2、长篇小说:
  • 形声字的演变过程50字如祭?
    一、形声字的演变过程50字如祭?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
  • 不属于戏曲文场乐器是什么?
    打击乐器不属于戏曲乐队中的文场乐器 管弦乐部分称为文场,打击乐部分称为武场。传统文场乐器大致有二胡、板胡、杨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南弦、笛子、笙、海笛(小唢呐)等
  • 成语“人自为战”是什么意思?典故出自何处?
    人自为战的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人自为战的意思 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人自为战的故事 楚汉相争时,汉大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非物质文化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