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秘木版年画发源于四大名镇中的哪个名镇
你好,首先要知道四大名镇:一汉口镇 二景德镇 三朱仙镇 四佛山镇
汉口镇即水运和铁运。
景德镇即瓷器。
佛山镇即手工业丝织。
所以答案为朱仙镇。源自朱仙镇。正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处,与广东省的佛山镇、江西省的景德镇、湖北省的汉口镇同为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千百年来,素以商埠地和版画之乡著称于世。相传,战国时期,该地为朱亥故里。亥居仙人庄,故名朱仙镇。
希望能够帮到你,望采纳。
二、春节的由来20字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春节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
画农(俗名黄贤清)---- 迎春图
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三、过年收利是钱有什么含义?
“利是”又称“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在中国,从拥有亿万的富豪,到一般民众,派出的“利是”大都是10或20元,多者不超过50元。一般来说是已婚人士派“利是”,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前都可派发。所派对象除了未成年人,还有一些未婚人士,五六十岁未曾婚嫁的单身朋友,也e79fa5e98193e4b893e5b19e会收到“利是”。 过年派“利是”,目的是花钱花得开心。“利是”派出去的时候,一定要见到笑脸,这封利是就像捡回了一个欢乐,双方都兴高采烈。 新年期间,除了去酒楼吃饭要为服务员派发“利是”,长辈为孩子派发“利是”,给未婚的朋友派“利是”。假期过后,公司还派开工“利是”,取其凡事顺利的意头,且每封开工“利是”内附一张心意卡,印上勉励词句,以激励员工。区区数十元,代表着一份关心,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又利公司长远发展。开工“利是”不分大小,每名员工都一样,不与业绩挂钩,不改变“利是”的性质。老板向下属派发开工“利是”,犹如与他们一起吃年夜饭和开年饭,可以营造大家庭的感觉,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令员工于公司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开工“利是”象征好意头,所以“利是”本身不需要很“大封”。 如今,一般人家每逢过节,孩子都收到不少“利是”,变得理所当然。但如何善用金钱,倒成为家长一年一度的难题。他们认为,处理得不好,孩子将养成挥霍无度的习惯,忘记了父辈过去艰辛的生活。因此,很多有心的家长都大动脑筋,乘此机会教导孩子如何善于理财。有些人建议孩子将所得款项,分摊全年使用;有的让孩子订下目标,立下储蓄计划;有的将部分拿出来与社会上贫困人士分享。 “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这三者的由来有个典故。 “利市”一词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 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由于“事”和“是”两个字其实都是相通的,所以很多人都把“利事”写成“利是”。 一些老人家称利是作“红纸”。现在常见的利是封其实只有数十年的历史,清朝时仍未有利是封,每逢佳节,要用一大张红纸裁成小方块,然后把铜钱包在红纸里,封成利是,所以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老人家以“红纸”作为利是的代名词。 第一代的利是封在光绪未来,印刷技术普及后才开始面世。当时的利是封是用红纸印上黄色油墨,趁油墨未干时再髹上金粉,看起来就像在红纸上印上金字一样。除吉利的字句外,有的也配以简单图案。 30年代初期七彩印制的利是封首次推出,上面印有帆船、福绿寿等吉祥年画。烫金字体的利是封在六十年代才出现。而烫金的“百家姓利是封”在七十年代始盛行。此外,各大公司在六、七十年代亦开始印制利是封送给客户,以广收宣传的效果。 农历新年期间,乖巧的小朋友看见长辈,都会讲些吉利的贺年说话,而长辈都会报以“利是”一封,表示对小孩子祝福的心意。
四、为什么春节也叫过年
中华民族有过春节的习俗,而春节的来历众说纷纭,充满神秘色彩。春节的由来传说最有影响有三种。
一、传说中的“年”是一只潜藏在深海里的怪兽,每隔365天,一到除夕便爬上岸来兴风作浪,所到之所洪水泛滥,吞食生灵。于是,一到除夕时节,先人们就在家门口贴起红纸、烧柴禾,用菜刀切菜剁肉,发出爆竹声,把“年”吓回海里。这样,春节就有贴对联、挂彩灯、剁馅包饺子、烧柴火做年饭的习俗,此乃过春节的来历。
二、据史料记载:先秦时代,在礼制上有惟一可杀猪宰羊来敬献神灵祖光的日期,史称“腊祭”。于是远古人便设置这个所有部落的节日,并商定在12月的一天,据说在“腊八”前后。届时,君主、诸侯和百姓一致举行酬谢“百神”仪式。到了汉唐,“腊祭”愈演愈烈,庆祭活动持续七八天。再经后世传承,历代演绎,最终形成现今法定春节的模样。
三、盘古开天时,古人穿树叶披兽皮,茹毛饮血,生活极其原始艰苦。靠石器骨针耕织,生产方式极其简陋,科学知识混沌,分不清南北辨不了时日。民间有一则轶事传说,说姜子牙尚未发迹之前,时乖运蹇,六月售冷饮偏遇老天下大雪。传说归传说,但其中折射出当时历法的混乱,也许说当时对历法正处摸索阶段。随着历史推移,人们生产生活经验的丰富,对大自然认识便清晰起来,发现时日的回轮规律,便探索计年的历法,参照月相变化和大地植被荣枯更替,制定古代历法。历法要有“元日”,即所谓“四时之首”。也许根据农耕的需要,冬天万物敛藏,正是农闲时节,于是“元日”选定在冬日寒天里,即便成春节。
第一种传说近乎童话,自然列为不可信之说,但也反映出远古人在同水患作斗争胜利的空隙里,祈求改善生活、安居乐业的愿望。第二、三两种传说是可信的,兴许原本是同一回事,不过被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给劈成两种传说。在人为活动中既有探索科学的历法又施行祭祀的法制,这便是春节诞生的统一体。按照农耕畜牧发展规律,春华秋实,冬季正好五谷充盈、禽畜肥润的季节,选此时祭神祭祖是再适宜不过了。因此,春节也成华夏先人最隆重祭祀的活动节日。
春节,从诞生到形成是有其演变的过程。春节神圣和隆重是经历朝历代人传承、改变和创造的结果。
据南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里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可见那时过春节主要是祛邪驱鬼为目的而已,人们祈望无灾无病。我国最早一副春联是写在“桃符板”上,内容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考距今一千多年。从中可窥探出时人过年庆贺有节余,再就盼望长年能温饱,仅此而已。而明代人过春节,据《明宫史》载:“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各家皆蒸点心,储生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还记述除夕夜的盛况,“大饱大嚼,鼓乐喧闹,为庆驾焉。门傍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纶,或编结黄线如龙。檐楹插芝麻桔,院中焚柏枝柴。”皇宫春节习俗是集民间春节风俗之大成的。可以看出其时社会人文的势态,庆贺春节不单为驱邪,更主要为迎福,祈发财祈安康、祈日子蒸蒸日上、祈居安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