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社火表演】热度:522
社火表演时间
一般在正月十五进行社火表演。
社火是中国北方地区民间的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在陕西的关中农村,至今依然保持着正月里“耍社火”的传统。毫不夸张地说,社火作为民间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已深深地植根于陕西农村乡土文化的土壤中。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陕西关中各地都要举行盛大而热烈的社火活动,例如,西安市户县举行的“鼓舞艺术节”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范例。社火表演队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队伍途经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除了锣鼓表演相当给劲和提气外,陕西关中社火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高台造型。每个高台表现一个主题,然后按主题需要把男童、女童装扮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上。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社火脸谱从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以色彩辨识人物的忠、奸、善、恶——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蓝为草莽,绿为义侠,金银为神妖。
新年活动
看“鸣钟祈福” 赏灯逛庙会
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有逾千年历史。为了活化这一“名片”,西安相关方面在小雁塔、大雁塔举行新年鸣钟祈福活动,并以电视直播的方式吸引市民参与。如今,大小雁塔的鸣钟祈福已成为西安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的一项品牌活动。
此外,逛庙会亦是西安人欢度春节的重要内容。每年,在都城隍庙、大唐西市都会举行春节文化庙会,不仅有丰富的小吃和商品,而且有众多年味十足的展演活动和祈福仪式,成为西安人最钟爱的“原汁原味”庙会。
与此同时,春节期间,在大唐不夜城与曲江池举办的财神巡游等民俗活动,在西安城墙举办的“上元灯会”等,亦同样广受市民喜爱和追捧。
社火表演队
有。例如今年高崖镇、新营镇、小康营乡的三支社火队进县城表演。其中高崖镇新窑坡村社火队表演地点主要在陇翔苑小区十字,新营镇桦岭村社火队表演地点主要在县政府十字,小康营乡小康营村社火队表演地点主要在健身广场,真的好热闹啦!
社火表演有什么
耍社火是儿时的一件乐事,家乡的社火可是远近闻名的,它以高雅、雄浑、大气、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著称。
化妆好的社火,就像一位即将登台表演的演员,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一大群社火“粉丝”,前呼后拥,直至骑上马,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响起。随着“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往日寂静的村子沸腾了。男人女人,老的少的都笑开了颜,脸上绽放出一朵正月里的蜡梅花,不约而同涌出家门,异口同声地喊着:“看社火走!”
耍社火的高潮,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儿时,我们村几乎年年都要耍狮子、跑旱船、扎芯子、走高跷、耍龙灯、放焰火等。我们村的社火,之所以闹得红火,影响较大。主要是有一伙能敲会打、能拉能唱、能描能画、能说能唱、能导能演、能积极组织的热心人。
社火什么时候举行
一般在正月十五进行社火表演。
社火表演节目名称
这是春节的一些活动。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重点
血社火表演时间
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晋南小县-临猗,各个乡镇农村都要红红火火的“闹热闹”(有的地方叫社火)。耍龙的、耍狮子的、踩高跷、旱船、高抬、花车,最经典的、最罕见的就是县城附近田村的血故事和黄河沿岸三几个村子的扎马角。
社火表演有哪些
用百姓蔬悉的历史人物、经典故事、神话传说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配备一定的道具、演员,吸引许多老百姓观看,使社火表演活动,正播正能量,达到文化娱乐、教育人民双重效果。
什么是社火表演
社火是中国元宵节时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它的产生与古老的祭祀农神的仪式有关。“社”,古指土地神。古人以方圆三公里的范围作为祭祀农神的一个区域,所以才有后来行政单位中的“社”。“火”被认为具有祛瘟驱邪的作用,瘟、邪被驱除,吉祥、福气就来了,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火的崇拜。所以,最初的社火就是人们聚在火堆旁,敲着鼓,唱歌跳舞,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春节社火表演
社火,在晋城又叫耍故事、闹红火。作为文化大市,晋城的文化遗产丰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晋城先民流传下来许多各式各样的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其中不少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平九莲灯、阳城县跑旱船扛桩,陵川县的花棍舞和锣鼓……每一个社火,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社火,都是一段民俗传承。
每年正月十七,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都会举办祭祀祖先神灵兼娱人娱己的闹社火项目,晚上还有散路灯、打铁花、八音会等娱乐活动,而历史最悠久、传承最完好的要数“街道士”巡游了。
有的社火项目已经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泽州县大阳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扳跌”就是其中之一,它已经不仅仅是“送鬼王”习俗,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年俗。
大阳“二鬼扳跌”的第六代传承人常国孩今年78岁,学艺其祖父和父亲,一演就是60多年,为了不让这项非遗失传,老人现在已经教了20多个徒弟。“二鬼扳跌”由一人表演,通过腿、背、臂的活动,展现出扳、跌、滚、跃等动作,给人以两鬼打斗扳跌的喜剧效果,妙趣横生,实际寓意是“义”“利”纷争,隐喻从义中取利的观念和做人的原则。
每年“两节”期间,前来观看“二鬼扳跌”表演的游客络绎不绝,叫好、鼓掌声不断,大家在热闹的耍乐中感受着节日的欢乐。
社火耍完了,年才能算过完了,然而过年的氛围还萦绕在人们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似乎闭上眼还能听到咚咚锵锵的锣鼓声,看到花花绿绿的社火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