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龙袍的由来】热度:1549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龙数一般为9条 :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 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明神宗龙袍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龙袍的空地为明黄色,领、袖俱石青色,片金缘。上面绣有12个团龙及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的异名)、宗彝(长尾猴尊)、藻(垫玉的彩色板)、火(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粉(古代绣在衣上的白色或有色粉末)、米(古代绣在衣上的花纹)、黻(音府。古代礼服上白与青相间的花纹)的明朝朱红龙袍布料。
元前221年,亲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等人根据古史中传说的三皇,就尊称秦王嬴政为“秦皇”。但秦王嬴政感到这样极为不够,没有把他统一天下的大功劳突出出来。他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所以,就决定兼采帝号,始称为“皇帝”。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并且一直被沿袭到明清两代。
为了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威,皇帝穿的衣着被称为“龙袍”,并特别讲究要取阳数之极“九”之“天数”,即龙袍上要绣九条金龙。如《大清会典-舆服》中载:“皇帝龙袍,用明黄袖、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纹),金龙九。”尤其是皇帝即位登基、发诏书,以及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等,在太和殿举行庆典活动,皇帝特别要穿上龙袍升座。殿前陈列的鹤、炉都升起袅袅的香烟;太和殿廊下的金钟、玉磬和笙、笛、箫、琴等齐鸣;跪在丹壁和广场的文武百官山呼万岁,充满了肃穆的气氛。
龙,在上古时期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神异的动物,带有一定的平民性。到了唐、宋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人们的龙崇拜心理,不但自诩为龙种,还垄断了龙形象的使用权,严禁民间使用龙的图案,甚至还严禁百姓提及龙字。到了明代,龙更成为帝王独有的徽记,正式形成了在皇帝服装上绣大型的团龙花纹的礼仪制度。所以,皇帝的衣服又叫龙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