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1、民间文学 |
2、传统音乐 |
3、传统舞蹈 |
4、传统戏剧 |
5、曲艺 |
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7、传统美术 |
8、传统技艺 |
9、传统医药 |
10、民俗 |
1、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产生,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2、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3、传统舞蹈
传统舞蹈是历史悠久,连绵不断,世代相传,且在相关地域延续至今有百年以上历史,反映了劳动与生殖的内容,向世人展示了原始舞蹈整齐的队势及其群体性、自娱性的特点,属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一种舞蹈艺术。
4、传统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尤以戏曲和话剧、杂剧为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被誉为国粹。
5、曲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既包含着说、唱,又有似说似唱、又说又唱、又说又唱又舞等形式。曲艺包括的具体艺术品种多,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存在并活跃于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历史悠久。它们和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农耕和游牧文化背景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始终是民间娱乐的主要形式。传统体育是从各民族传统的健身、娱乐、军事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各种体育运动,主要指以传统武术为主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广东的“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咏春拳、南枝拳、钟家教、李家教等各地传统武术拳种,以及拔河、跳绳、荡秋千、踢毽子、赛马、马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7、传统美术
传统美术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有关美的艺术。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做出的类目划分和收纳情况,可将传统美术的代表作品整理为以下几类:绘画、雕塑、工艺美术。
8、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是指一门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技术、技能,并必须经过一定的深入研究学习才能掌握。每一门民间传承下来的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传统技艺包括:剪纸,陶艺,年画,皮影,还有变脸,刺绣,泥塑,木刻,木雕,舞龙,戏曲等等。
9、传统医药
传统医药是与古代社会文化密切相联的医学实践,在现代医学应用之前就存在了。传统医药的实践因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差别而显示出多样化。
10、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等。